今日头条 微博
400-820-6913 在线咨询

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

2012-8-17 16:35:24

连续数日密集开会,整理的会议文稿超过20万字,来自教育领域、产业领域、政府和协会组织的精英聚于一堂,指向同一个问题——“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拆墙运动,拆除教育系统内部学科之间的沟通障碍,用一种方式联接,推动融合发展。同时拆除院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弥合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巨大裂缝;协同创新也是有关创意生产关系的大讨论,目标不仅指向生产力,更指向生产关系,通过机制体制的再设计,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协同创新也是人才再造计划,是对学习方式的再设计,是对科研方式的再定义。那么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的协同创新将指向哪里?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呢?

设计教育、创意产业与实体产业在各自发展和交互的过程中的不适应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协同创新是运用协同的力量对这些根本问题的集中回应。我们必须看到实体产业的需求是在框定的范围内的最终需求,创意产业既有独自成为产业的特性,又有为产业服务的属性,尚属于中间地带。设计教育的问题在于培养的人才与产业的要求不匹配,并在服务社会的科研领域缺乏建树。

构建实体产业对创新需求的问题树成为讨论的核心,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并有多条叙述方式,我只能按照个人的理解试着将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将所有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的需求分为五大类,它们各自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一、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手工作坊的创新发展。我国有大量的专业产品的生产县或者区域,它们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低成本的加工是核心竞争力,来样生产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个层面的“企业”的创新靠自然状态是很难发生的,只有通过一种机制设计突破各个环节的障碍,观念提升与利益驱动并举才能有效激活创新的活力。设计立县计划就是基于此类产业的需求做出的,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成立2个县级工业设计中心,四个乡镇级工业设计中心,开发200款设计,并嫁接部分销售资源,区域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的观念普遍提升。

二、如何帮助OEM、ODM企业开发适合全球市场的产品。此类企业是长三角制造企业的主流形态,是制造业的核心,他们为全世界提供的价格低廉的产品,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工业设计在这个领域已经发生作用,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用户的研究开发更加适合需求的产品。同时,由于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现状,设计的责任之一是要为制造节省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帮助品牌型企业制定产品战略,通过产品形象的传播更好的塑造企业形象。此类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商业文化的理解,通过塑造品牌强大的性格从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品牌型企业更象一个人,它用自己成熟的态度与消费者和社会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涵。这个层面的企业创新也指向多个侧面,如上海的老品牌的复兴,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以制造为核心的企业向品牌企业转型等。

四、高科技企业的应用创新。技术的突破为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可能,工业设计是连接技术和需求的有效手段,技术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将产品带向新的高度。在这一领域,工业设计指向多个方面,如高校专利技术的应用创新,基于某项技术的整体产品规划,运用设计手段协同多项技术创新等。

五、在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人机交互的关系,增强设备的体验感。装备制造业是上海的战略新兴产业,是大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装备产品注重功能设计,但在人机交互的体验环节缺少系统研究,工业设计在这一领域将发挥重要作品,提升装备产品的整体设计水平。

创意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新兴”的特性既意味着空间的无限,也意味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构建工业设计产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探索工业设计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将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整体看来,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需要三方面的跨越提升:

一、工业设计服务模式升级。

传统工业设计属于服务业,为各个层面的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服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自身的价值。一是传统设计服务业需要增加研究能力,通过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等手段深入洞察用户的潜在欲求,为创造性的产品开发指明方向;二是提升战略规划和设计管理能力,通过战略设计定义清晰的远景目标,通过团队和流程的梳理为产品开发提供系统支持;三是逐步建立企业的创新文化,整体设计的提升根本在于所有成员平均认知水平的提升,常识告诉我们获取丰收需要从改良土壤做起。

二、以创意资本为表现形式的设计研发模式的成熟。

设计服务是命题作文,创意资本则是将创意作为一种资本形式,介入到实体产业中并驱动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创意资本是催化剂,是加速器,也是放大镜,从整个经济形态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意驱动的产业形式是一种必然。设计研发模式让设计团队变得更加主动,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设计师需要具备产品转换的整合能力,这些都为创意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三、设计品牌进入主流

当你走进主流商圈,猛然间发现周围已经被国际大牌所包围,从ZARA、H&M到宜家、无印良品,本土品牌已无立锥之地,制造业只能沦为国际大牌的制造商并赚取微薄的利润。再用放大镜去审视这些大牌,无一不是将设计作为塑造竞争力的手段。本土设计品牌近几年作为新生事物在缝隙中发芽生长,它们当中一定会有部分脱颖而出,进入主流并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设计品牌从个性化设计的原点出发,抵达被大众所接受的彼岸,这个过程也需要全新定义的创意人才的支持。

设计院校曾经是创意产业的领导者,我们的老师将国外的先进理念带到国内并生根发芽,为今天的创意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天,设计院校的作用反而被忽略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创意产业和实体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则是教育观念问题。因为设计的问题不是基础设施创意园区的建设,也不是施肥浇水拔苗助长的政策刺激,而是我们的设计师的DNA的问题,基因的好坏决定成长的方向。

以社会对于设计师期待的水平作为衡量标准,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发觉我们的设计基因至少有六大缺陷:

一、缺乏主体意识。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主人,判断都是基于对别人的判断的判断作出的,缺乏对市场的真正领悟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要从设计服务业变成设计产业,认识观念是首要问题。

二、对于技术的态度始终没有明确。从排斥到暧昧,但并不真正认为那是我们的事,事实上真正成功的商业设计大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三、评价标准不明确。什么是好设计?院校对好设计的认同和企业的标准不同,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标准也不同。朦胧的状态给机会主义和保守主义以可乘之机,把要素的重要性排序颠倒则是非大变,我们经常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四、缺乏对商业的理解。这也确实是为难我们的老师,没有商业经验怎么能讲述商业规律?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这是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回避问题的借口,跟商业无关的设计怎么能有好的市场表现为更多的人所有所用呢?
五、要捡回丢掉的斧头,强调实验性,真实的触摸产品,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这并不是要回到原始状态,从石膏模型开始,而是要借助现代技术,用更高效的方法来推进产品开发进程。

六、设计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作用于产品,更作用于机制的设计,社会资源再配置的设计,商业模型的设计,不应该把设计思维的对象人为局限了。我们的现状是偶而触碰到产品设计的边缘,未来的方向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

设计领域的教学活动应当与实践结合,在完成一件设计或者任务的过程当中完成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积累和提升,改变以往“讲”和“听”的传统教育方式。为完成设计教育与产业推动协同创新发展的一系列命题,我们聚焦于现代消费品设计,打造三大核心平台与三大加速平台,从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保障机制。

核心平台包括:基础研究和国际趋势研究平台、面向长三角的产业服务中心、新技术和设计配对资源平台。加速平台包括:创新工厂加速平台和孵化中心、创新产品释放平台、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协调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大核心平台解决工业设计领域内部的基础研究交融互通,工业设计与科学技术的推拉互动,以及辐射长三角区域,以设计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具体分解如下:

1、基础研究和国际趋势研究平台

建立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业设计国际趋势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拥有先进设备的基础研究实训平台,建立可共享的基础研究师资专家库,建立国际设计师及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平台。

2、面向长三角的产业服务中心

帮助长三角企业完成产业转型与品质提升,形成自主品牌;建立针对企业的创新意识普及与国际交流服务平台;建立沟通企业与高校、创意企业的平台

3、新技术和设计配对资源平台

打造设计原创驱动平台, 鼓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设计创新,为原创设计提供中试基地,帮助其推广过程中所遇的关键问题。

三大加速平台解决解决创新成果的培育、积储、转化,创新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保全制度建构,设计过程管理以及多学科,多产业创新协同的模式路径研究。

具体分解如下:

1、创新工厂和孵化中心

创意集市和设计作品接包平台,资助各类创意性产品研发、市场运作、企业培育类项目,提供必须的的启动性保障资金。为艺术院校学生和新锐青年艺术家和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构架展示创意产品的舞台和渠道,为企业搭建购买优秀创意的桥梁和平台,对设计需求进行调研,开展设计咨询、设计管理、设计中介服务。

2、创新产品释放平台

策划和组织大型的展览展示活动和专题创意设计展,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为创意人才和优秀创意项目的发掘搭建平台,为优秀的创意产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保全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开展行业监督,对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对侵害知识产权的个体和企业给予必要的行业惩戒。

3、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协调平台

开展与信息、资环、机械、材料等学科的深度合作,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设计创新,摆脱工业设计单纯以需求为导向的模式,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以设计引导需求,提升人类生存品质。大力推进国际工业设计领域中中国问题,中国需求的研究,借助外脑、外力共同提升现有工业设计行业层次。研究协同创新的路径、方式,评估创新平台的效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协同的最重要保障机制,在工业设计领域主要开展如下建设:全面引入双师制,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创新人才;建设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评估平台;建立可共享的师资专家库;建立拥有先进设备的共享实训平台;建立与市场对接的作品展示平台;建立社区创新平台,培养社会创新意识;建立高校创意产业从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平台;建立设计与科学跨学科交流机制。


 

微观木马,鲜活的木马

狙击时事热点,挖掘品牌策略 汇聚不同案例,提供新鲜观点

联系木马

咨询热线: 400-82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