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微博
400-820-6913 在线咨询

丁伟 | 2018,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

2018-6-19 16:04:37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原点总是与时间有关,也做了一些跟时间主题有关的作品。例如:《瞬间》--永恒的不朽或许是一个一闪而过的瞬间,当时光飞逝,最终在此刻停留;《时间的形状》--金庸说怎样渡过自己唯一和短暂的一生?最好的方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件作品试图提出一个朴素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体会时间?描绘一生的时间的形状;《出土文物》--将时间推到一千年以后,出土了一件在那个时代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文物,并因此对设计、人文、匠心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想象;《变迁》--通过透明的水晶描述山水变迁的动态过程;《百年上海》--将上海的历史分成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符号去描述那段时间的气质。

这些作品都是为没有限定的“晒上海”展览而设计的,这个展览既没有对象,也没有要求,甚至看似是无意义的,而这恰恰催生了我对“时间”这一容易被忽略的主题的反复关注。


在2018年悄然来临的这个时间点上再来谈谈时间,希望新的一年聚焦“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平实而有意义。


什么样的事情是能经的起时间检验的呢?这个问题显然很难回答,一件事情放在一年,三年,五年,十年还是五十年来看,价值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当时看来是急迫和重要的,而后来看却是无意义的,有些则在当时看是可以被忽略的,很久之后才会发现他的重要性。这就像巴菲特曾经讲述的那样,股票短期来看是投票器,而长期则是称重器。


2017年就像是一部快进了的电影,我们看到智能硬件、vr/ar、共享单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业故事此起彼伏,有的像烟花一样华丽绽放而又迅速消亡,有的在坚韧中成长并形成茂密的竹林生态。在这个没有耐性的时代里,失败和成功的脚步都是急匆匆。2017我的主要时间是献给三个角色,老师、设计师和社会创新工作者,就从这三个角度谈谈吧。


设计教育,在当下的问题背景下仰望星空


今年5月开始投身设计教育管理工作,一位业界的老友闻讯说:“将设计实践者放入大学,就让设计教育与产业拥有了同样的问题和背景,就可以踩着当下的创新实践仰望星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产品概念和服务原型”,这句简短的描述或许是我的角色的主要意义。


今天的设计教育系统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进化速度的错位产业进化以月为单位快速迭代,设计的价值在这个变化中也逐渐从从属地位转向驱动地位,从节点价值转向系统价值,设计贯穿在整个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产业的进化带来了设计师角色的变化,在很多创新引领的企业里设计师已经成为合伙人和高层管理者,创业企业甚至因为有设计师合伙人的存在而增加企业的估值。产业的变化与设计师角色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显然,作为合伙人的设计师和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的定义是不同的。前者需要更懂得商业规律,更懂得产品定义,更具有领导力并带领组织完成突破。后者则需要在传统工业设计以材料、工艺、形式、需求为主要关注点的基础上完成信息化、服务化的转变。设计师的角色在这里已经产生分化,至少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师(硬件)、交互设计师(软件)、服务设计师(系统)、设计管理者(沟通)、设计创业者(引领)这五个角色,他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既要对细节敏感,又要能把握整体系统。


除了角色的分化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于行业的理解,因为今天的设计师除了要掌握共性的设计思维和表现技能之外还需要对行业有认知。如交通工具、信息平台、智能硬件、医疗等行业已经形成独立的设计流程、方法和体系,设计水准已经远远领先于院校甚至设计机构,作为大学该如何提供具有先进性的教育产品?


产业的变迁,设计师角色的变化,教育的问题环环相扣,我们以这个基本逻辑为前提开始工作,试图建立开放务实的文化,高效协作的机制,前沿聚焦的项目,也就是从文化层、机制体制层和项目层出发,多维度的回应问题。


为了建立同样的问题背景,学院推出“创意巴士”品牌论坛,邀请蚂蚁金服、小米生态链、博朗等业界的大咖分享经验和方法;建立高峰高原工作室,将创业思维代入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丰富设计的维度;优化创意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创意氛围;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维度的信息沟通平台,提升工作效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评促建,修正长期存在的矛盾,在共性化管理和个性化需求之间求得平衡;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酬勤”奖学金,让产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加强人才招聘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多个梯度的力量的共振。我们希望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带来持久的改变,也许这些工作看似是微小的,但经过时间的累积,却发现已经走出了很远。


当然我们今天仍旧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工科大学既能满足普适性的教育规范又能遵循设计的基本规律?如何建立起能激发创意的共享空间,让多学科有效协作?如何有效激活知识价值,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服务产业前沿和区域经济?如何提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学生成长建立真实的场景,多维度赋能?如何建立开放的平台,在不同学科、不同主体、不同问题之间建立链接,形成自然发生的创新与学习习惯?带着这些问题,年中的时候回清华母校作了一场演讲,不自觉的选择了一个题目—“顶好的教育是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诚挚的感动”。清华美院的教育就是这样,或许课堂上是轻松而自由的,但培养出的人才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专业有着无比的热爱,这种状态会激励大家一直走下去。或许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设计实践

构建以工业设计为核心驱动力的微生态


工业设计发端于高校,然后是设计顾问公司的兴起,继而是企业的重视,今天是互联网平台开始认同设计的价值。设计院校在服务产业这一板块如今已经微不足道,只在文创、生活美学、概念设计等边缘领域尚有作为;专业设计机构在经历最近几年的大发展之后,普遍从几十人的规模发展到数百人的规模。


有追求的设计创业者开始了四个维度的延伸,向上延伸,构建自主品牌,推动设计师创业。向下延伸,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向周边延伸,扩展空间载体,提升区域影响力。向服务价值和平台延伸,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产品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是多个维度的,从形式、形象到需求、生态,“产品定义”和“价值判断”是企业在创新设计上最重要的二个能力,数据挖掘和判断成为主流,设计执行能力则可以用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平台开始引入设计的力量是最近的新趋势,这个趋势带来的变化亦是革命性的,例如小米生态、网易严选、阿里鲁班人工智能,降维打击、范式创新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带来行业的颠覆


作为设计师,我们今天的哪些工作可以经的起时间检验呢?或许换一个角度,主体物的轮廓就可以清晰一些,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关键词的本质:平台的本质是赋能,好的平台可以提供品牌、资本、供应链、用户、设计等多个维度的资源,让创业者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从而更接近成功;产品公司的本质是效率,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供应链和营销系统,通过各个环节的效率叠加让产品更有竞争力;设计公司的本质是发现,从服务到发现是今天设计公司提供价值的重要转向,在跨界竞争的时代为客户发现价值和机会点变得更加重要;设计师的本质是组织和协商,他能预知创新活动的发展路径,带领组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平台、产品公司、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在新一轮发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才能经的起时间的检验。


我们的设计团队应该聚焦有价值的创造,提供可以叠加的价值,少做重复性的劳动,不做无病呻吟的表面文章从17年来看,有很多成果还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在服务行业领域发展迅速,从新零售、人工智能、智慧出行到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文创设计,新领域的拓展不但产生了更多优秀的作品,更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和视野;在区域拓展上,完成了北京、南京、合肥基地的建设,不同的基地根据产业需求做个性化的发展;在微生态的建设上,西行东意弥补了营销环节的不足,设计+营销+基于数据的产品定义的创新模型初步建立;在组织建设上,部门合伙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源进一步积淀;文创板块向纵深发展,运用设计力量激活文化价值,在六大文创领域均有斩获。这些成果就是我们献给过去一年最好的礼物。


社会创新

建立能自然生长普遍适应的城市设计体系


设计立县计划进入第七个年头,从最初的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设计服务,到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再到建立设计特色小镇,设计立县计划的模型一再迭代和生长。设计立县十大模式、社会创新六重价值、设计驱动的三个维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践。马鞍山基地在装备制造、设计扶贫、文旅品牌与公共设施等领域取得可喜成果,日照中心在面向大众的设计意识的传播、城市更新与建筑设计、机械装备、医疗等领域发展迅速,并日益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从多年前的大胆假设,到软硬件载体的建成再到团队的顺畅运行,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设计立县的初衷是建立不同城市之间观念和创意资源的双向交互,通过设计机构、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多方合作,建立起混合所有制的创新体,并成为这个城市平台化的创意力量。


现在看来,设计力量向三四线城市的渗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果说过去7年是从0到1的过程,那么未来就是寻找从1到100的路径。在未来的征程中要处理好三个矛盾,一是公共服务与企业化运营的矛盾,公共服务追求社会价值和平台意义,而企业价值追求利润和商业回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得二者的平衡;二是当设定的前提发生变化时,设计立县的运行系统仍要有普遍的适应性,这就像是生物的进化,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三是做好人才和机制的大设计,抓住人才返乡回流的大趋势,通过区域联动和主体意识的激发,对冲地域局限性所造成的动能的衰减和竞争力的弱化。


设计立县计划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于产业,更对于城市、创业和文化。设计可以进入社区,提升城市体验,解决社会问题;设计会作为链接文化、产业和消费的中间力量,成为城市IP的重要支撑;设计更会成为一种解决问题和协调关系的主流思维方式,在无形中发挥有形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将要结尾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1月1日的晚上了,昨天还感觉时间是无边的存在,今天却感受到时间其实是一种“耗材”。我们从童年时代希望时间加快,到今天希望时光慢下来,却不能阻止她分明变得更快。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做经的起时间检验的事”,让时间变成固体,投射在那些踏实的奋斗的日常里。


2018年1月1日 于花桥


————


丁伟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木马设计创始人

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中国首位同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G-MARK设计奖、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七项公认大奖的设计师。  




微观木马,鲜活的木马

狙击时事热点,挖掘品牌策略 汇聚不同案例,提供新鲜观点

联系木马

咨询热线: 400-820-6913